形态描述
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(Holthuis)a.抱卵雌虾侧面观ovigerous female,lateral view;b.尾节末端背面观end of telson,dorsal view;c第一触角antennule;d.第二触角鳞片scaphocerite;e.第一步足first pereiopod f.第二步足second pereiopod;g.第三步足third pereiopod;h.第五步足fifth pereiopod.
形态特征:额角甚细长,约为头胸甲长的1.2~1.5倍,末部1/3~1/4超出鳞片末端,基部1/3具一鸡冠状隆起,上缘具6~9齿,中部及末端甚细,末部稍向上扬起,末端具1附加小齿,下缘具3~6齿。触角刺甚小,鳃甲刺较大,其上方有一明显的鳃甲沟。腹部自第3~6腹节背面中央有明显的纵脊,故名。第六腹节约为头胸甲长的1/2,约为第五腹节的1.7倍,尾节约为第六腹节的1.4倍,其背面圆滑无脊,具两对活动刺。
第一对步足较短小,稍超出第一触角柄末端。指节稍短于掌部,腕节约为指节的3.5倍,长节短于腕节,约为腕节长的O.9倍,约为座节长的1.5倍。第二对步足较第一对步足显著粗大,掌部稍超出鳞片末端,指节细长,两指切缘光滑无齿突,在切缘的两边有梳状短毛,指节约为掌部的1.9倍,腕节约为指节的O.5倍,长节为腕节的1.5倍,为座节的4/5。第三对步足约伸至第一触角柄的末端,掌节约为指节的1.2倍,腕节的1.9~2.O倍,长节为掌节的1.5倍,座节的2.1~2.3倍。第五对步足约伸至鳞片末端或稍出,掌节约为指节的2.2倍,约为腕节的2.5~2.7倍,稍长于长节,约为长节的1.2倍,长节为座节的2倍。
形态特征:额角甚细长,约为头胸甲长的1.2~1.5倍,末部1/3~1/4超出鳞片末端,基部1/3具一鸡冠状隆起,上缘具6~9齿,中部及末端甚细,末部稍向上扬起,末端具1附加小齿,下缘具3~6齿。触角刺甚小,鳃甲刺较大,其上方有一明显的鳃甲沟。腹部自第3~6腹节背面中央有明显的纵脊,故名。第六腹节约为头胸甲长的1/2,约为第五腹节的1.7倍,尾节约为第六腹节的1.4倍,其背面圆滑无脊,具两对活动刺。
第一对步足较短小,稍超出第一触角柄末端。指节稍短于掌部,腕节约为指节的3.5倍,长节短于腕节,约为腕节长的O.9倍,约为座节长的1.5倍。第二对步足较第一对步足显著粗大,掌部稍超出鳞片末端,指节细长,两指切缘光滑无齿突,在切缘的两边有梳状短毛,指节约为掌部的1.9倍,腕节约为指节的O.5倍,长节为腕节的1.5倍,为座节的4/5。第三对步足约伸至第一触角柄的末端,掌节约为指节的1.2倍,腕节的1.9~2.O倍,长节为掌节的1.5倍,座节的2.1~2.3倍。第五对步足约伸至鳞片末端或稍出,掌节约为指节的2.2倍,约为腕节的2.5~2.7倍,稍长于长节,约为长节的1.2倍,长节为座节的2倍。
大小
体长:50~90mm。卵甚小,椭圆形,卵径0.5~0.7×0.7~0.9mm。早期呈深黄色。体透明,带蓝色或红棕色小斑点,腹部各节后缘颜色较深。抱卵雌性第1~5腹节两侧各有蓝色大圆斑。
国外分布
西太平洋,朝鲜半岛西岸浅海低盐水域(Balss,1914新加坡记录可疑)。
国内分布
分布:中国大陆南、北各地沿岸浅海,在渤海和黄海最为常见和占优势;
经济意义
经济意义:在渤海和黄海为最重要的小型经济种,渤海最多,渤、黄海年产量曾超过约5千吨。肉味鲜美,鲜食或干制成虾米及虾子(卵)。夏秋季繁殖,能连续多次产卵。俗称白虾;天津称黄虾,因其卵呈黄色。华南沿岸量少。
经济用途
经济意义:在渤海和黄海为最重要的小型经济种,渤海最多,渤、黄海年产量曾超过约5千吨。肉味鲜美,鲜食或干制成虾米及虾子(卵)。夏秋季繁殖,能连续多次产卵。俗称白虾;天津称黄虾,因其卵呈黄色。华南沿岸量少。